第五十二回 東浙王歸第完姻

第五十二回 東浙王歸第完姻

〔先聲如夢令〕調

詞曰:

誰撰催妝詩賦,金冊飛從天府。試看簪花人,卻在洞房深處。低語,低語,笑問前生是汝?

倭王麻圖阿魯蘇與百花娘娘在軍前已住了兩、三個月,張王爺奏明聖上,准其歸國。倭王拜表謝恩,情願歲歲來朝,年年納貢。王爺差了兵校,封大海船十隻,送他回倭。何以要許多船?那些倭將、倭兵一齊歸國,所以用兩隻大船做倭王、倭妃的乘座,四隻大船裝跟隨兵將。張王爺送他許多中華禮物,裝在四隻大船上,擇日餞行。飲酒之際,倭王說:「天朝大皇帝威德服人,俺不敢再生妄念。只是王爺武藝未得全窺,今日返國,務要請教。」王爺說:「筵散奉陪,小試末技。望大王指示。」倭王因陣上皆是仙法,欲試張昆真本事。張王爺也要把些武藝他看,以折服倭王之心。飲畢就同到軍前。倭王與張王爺比武。馬上馬下皆是張王爺得勝。英勇公曹昆說:「俺亦奉陪。」倭王就與曹昆比武。倭王不知道他有子午神工罩,鬥了許多回合,只是打到曹昆罩門,倭王遍體反酥軟了。倭王說「曹公爺武藝高能,小王拜服。」張王爺也把太乙通天罩提起說:「倭王,我與你裸斗何如?」倭王說:「遵命。」兩人脫去衣服,張王爺說:「倭王可用刀斫我,看我迎法。」倭王暗想道:「張昆你太藐視人了。你赤身條條,俺拿刀斫你,若是一刀斫死,中國何足畏哉!」倭王就用刀斫來,張昆這罩門是托塔李天王傳授下來的,如蚺蛇膽全身都走得到,任倭王斫了幾百刀,都無一點破皮。倭王說:「王爺如此神通,倭國無人能敵。小王更心服了。」遂與百花娘娘告辭。東浙王張昆、英勇公曹昆、海澄侯汪大鏞、忠襄伯張猛、征倭將軍蔡飛領五千兵送到海口。沈蘭馨王后亦來送百花娘娘。倭王夫婦登舟,放三大炮,奏樂開船,揚帆東去。岸上王公以下諸大人領眾回營即日聖旨遙臨,天使奉冊到王府下馬。王爺得信,飛馬而來,接讀上諭:「東浙王張昆奉旨歸第完姻。欽此欽遵。」謝恩,王爺留天使款待。次日送行回旨。張昆拜表謝恩。

再講王爺傳旨,諭十二位王后上殿。王爺說:「眾位娘娘昨日奉旨歸第完姻,皆封王后,不分妻妾。以受聘先後為次序「十二位娘娘說,到他家謹遵王命。於是擇定十二個吉日,王府中張燈結綵,鼓樂喧天。相禮官日日伺候,按定吉期迎新貴人進洞房,皆是一樣儀注。城內外鄉宦,各地方官員都來賀喜曹公爺以下各位大人,早已在府指示家丁替王爺料理喜事,依次完姻。這一日王爺妝束新郎,四名綵女提著六角珠圍大紅宮紗燈,送入洞房。王爺作催妝詞一調。

詞曰:

銀燭高燒,畫屏孔雀,春風起,紗廚幕美,眉上橫雙翠。簾卷斜陽,瓊花開玉蕊,香旖旎,畫樓十二,有個人同倚。

— — 右調寄《點絳唇》

王爺裁花箋寫成十二張,分送那十二位王后,皆作詩答謝

陳王后詩曰:

花箋珍重貯香奩,記得峨眉第一蟾。

茶苦蓼辛都歷盡,欣逢張敞畫眉尖。

杜王后詩曰:

小樓一夜兩廉纖,持贈仙師第二蟾。

應是紅顏非薄命,至今比翼類鶼鶼。

玉王后詩曰:

慚愧藏樓未避嫌,洪郎曾贈第三蟾。

香巢此日棲雙燕,猶記當年夜捲簾。

張王后此時也學會吟詩,詩曰:開籠鸚鵡夜雙潛,笑語聲中第四蟾試看連城清白玉,有無一點玷纖纖仙王后詩曰:金龍變幻出重簷,跡寄西湖第五蟾當日從征雲裡炮,於今蘭閣鳳鳴占蔡王后詩曰:女郎何必掛髭髯,救出兒夫第六蟾不是梅花三娘子,報恩隔世雨膏沾蔣王后詩曰:花園誤入臉紅添,樓上情深第七蟾只為波中鳧泛泛,拒媒聲色至今嚴高王后詩曰:遇郎卻傍浣紗澗,八洞天中第八蟾

多謝仙師詩讖在,狀元歸去數郵簽。

秦王后詩曰:華佗廟時擲靈簽,琥珀九歸第九蟾。

一枕黃粱香夢醒,是曾含笑桂花拈。

李王后詩曰:英雄年少四方瞻,打擂台前第十蟾。

金屋風流識才子,文元即以武元兼。

沈王后詩曰:降帆一二海波漸,小碧猿第十一蟾。

不有太行傳妙法,香閨那得樂無厭。

趙王后詩曰:桑田滄海變涼炎,數定緣歸十二蟾。

權勢消歸何處去,只餘弱息守閭閻。

十二吉期行禮已畢,皆是夫唱婦隨,關睢之詠,麟趾之歌,家庭和順,毫無間言。王爺既有大福,必有大德,所以十二位王后端莊靜壹,漱慎可風。後來富貴榮華,人人壽考。男女期頤,子孫千億。福與郭汾陽王相等。奪門公案果報無私,此固是天心所定,亦是通元子勸善懲惡,留為後人警醒的一片婆心也。

《玉蟾記》